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钢的琴》--想说点什么



今年看了这么多片子,感觉也就只有这部片子让我感觉有写感想的冲动,也可能和此时的心情有关吧.片中的黑色幽默更多地则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每个人似乎都卑微地生活在一个暗淡的环境中,对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影响虽有反抗,更多地则是默默地接受,甚至于绝望.整个故事甚至于有点阿Q的感觉,但可贵之处真的在于敢想敢做.将造琴故事上升到一个高度感觉是个空话,也可能是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寄托,对寻找在困境中挣扎的对自己的一点点安慰,对昔日遗失的美好的一种回味吧.

陈桂林造好了钢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因为女儿已经知道谁更有钱,谁更有好的物质弎,已经知道钱的力量.汪工勾画了烟囱的未来构想,也没有保住烟筒,因为他只是个小人物,没有说话的权利.在这说权势权贵这些东西毫无意思可言,小人物的生活更多地是来源于真实的黑色幽默,更多地是自嘲般的开玩笑.我觉得陈桂林更庆幸或者说更幸福的是,有一群默默关心的,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兄弟们,敢说敢做,更多的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行动支持,实打实的人文关怀.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能对朋友能说到做到,真正的关心大于口头很浮夸的谦让套词呢?影片没有像其它片子那样去对陈桂林及女儿的刻意煽情,但整个事件的起因无非也就是为了这个小女儿.一大帮子生活窘迫的男人们,为了一个兄弟,就这样给干了.


面对现实的无奈,也只有去实践,去行动,方能有真正的结果,空想,等待,祈求别人的恩赐更多则是让自己更颓废.有些东西,触手可及,却又感觉无奈.很佩服这一帮子人,敢想敢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结局不一定是好的,但那总比空等来得强些,让改变发生.很不合适宜地把某牌子的口号给用过来了.

说这片是喜剧也罢,悲剧也罢.小人物卑微生活中真性情的表现,黑色幽默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沉重和感伤.

查看更多...

分类:读书&想法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5076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读后感






就在快要看完此书的时候,刚刚传来了乔布斯离职的资讯,一片哗然.媒体纷纷撰文议论,股市中Apple也迎声下降.乔布斯走到今天,基本上是大家意料之中,却又有点深感意外的事.

一个狂人,怀着改变世界的一个狂妄梦想,带着一群同样狂傲的人,开创着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你甚至可以用稍为粗俗的语言来形容这样一个为着一款追究细节无节制而要求改来改去变幻无穷地产品,容不下一点别人意见的人.但是,他成功了,他毕竟成功了.桀骜的个性铸就出来的产品也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惊世骇俗的.纵观IT各大巨头企业,也只有苹果能做得到,产品的成功与一个企业的CEO如此的紧密关联,产品的设计可以容纳如此的个性.当然,个性的纵容,不是随意的.乔布斯的超乎常人的设计与用户体验的想法,让苹果公司的产品让世界为之疯狂.


要做到他这样有独特魅力的领导,靠的是什么呢?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超难搞的偏激狂,偏执狂,可是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让其下属有超强的执行力,不管他的命令是多么地疯狂,有时看起来是近乎无理的要求,都能让属下执行下去.乔布斯第一次离开苹果前的时候,那时的苹果不像是一个企业,更像是所有人围着一个陀螺转的小工作坊,也许是离开苹果自己做创业的那个阶段,让乔布斯有所领悟,致使在重返苹果之日起,带给企业不仅仅是个人的魅力影响外,也不断地接受着企业规范的运作流程,让整个公司的运作不断的完善差规划.

试看所有的大企业走过来的路子,一个企业在成长发展的阶段,需要一个灵魂人物能独挡一面对所有的决策进行拍板,哪怕这个决策是对的还是错的,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承担.乔布斯在苹果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一个公司也存在着信仰,需要一个大家都觉得能依靠的人,似乎能拯救企业的人,而这个往往就是企业的创始者.微软有Bill Gates,Goolge有布林,FaceBook有马克·扎克伯格.为什么斯卡利不能成功,为什么阿里梅奥最终被Fire掉.因为苹果如果其它企业一样,那企业里流着创始人的血液.把他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孩子去看待.

很难说对乔布斯有什么崇拜之意,可能更多的是佩服他对时代感的把握,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太强的个性,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忍受的.第一次离开苹果的他,也是因为个性所致.第二次创业的经历,让他经历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波折,也因为这样,也为他重返苹果后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积累和实战演绎.

这人还是需要点运气的,确实有时是那样的:时光比眼光更加重要

查看更多...

分类:读书&想法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6235

《营销革命3.0》读后感




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


作  者:(美)菲利普·科特勒 等著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1

当今时代,更多的人们在追究感官上的享受,更崇尚于感觉上的价值体验,更注重于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且越来越有这样的趋势,消费的时候更注重于产品的感觉,感观价值,而功能面则往往并不是最终促使购买产品的关键因子.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感觉吧.

菲利普.科特勒大师的书,之前厚厚的一本《营销管理》,还摆在床头边,只看了不到十分一。这本《营销革命3.0》也是,时断时续地看。只是感觉它跟公司的使命,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对消费者,对员工,对商业伙伴,对股东要利益平衡,同样,书中战略部分,也是阐述对消费者,对员工,对渠道伙伴,对股东的相关价值观.不得不佩服阿段的前瞻远虑,又或者说,可能自己真的被"同化"了,一直比较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及企业使命.我不得不厚着脸皮把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又在这里摘抄一下:

对比一下:



企业文化:

愿景:成为更健康、更长久的世界一流企业。

使命:

对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员工,营造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

对商业伙伴,提供公平合理、对等互利的合作平台;

对股东,使其投入的股本有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回报。





还是回到正题吧,其实书中更多的重点,个人感觉在于阐述如何在消费者,员工,商业伙伴,股东中共同铸就一个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及使命,愿景,让四方力量有一个共同认定的目标,并将这四股力量拧与一条绳,不断驱动生产力,从而创造一个认可的品牌,并让品牌不断升值成长,达到最终卓越的愿景.更多的是要认同这种理念并执着去实践,才能不断显现这种"超级团队"的力量,才能让企业基业常青.我觉得大师更想突出的是,现在做企业已不是单纯地为生产产品而去生产产品,更需要的是能与消费者,能与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形成互动,积极采纳接收来自各方的意见,才能让生产的产品有人买,更受欢迎,品牌的价值也因此不断增值.越来越被重视的,实际上永远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与企业的已经在产品研发前的积极互动,越来越显得有必要,更有价值.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这些不断涌现在各个企业产品负责人嘴中的,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吧.总之,道理很简单,需要平衡四方的利益关系,相互彼此和谐,并促成各方共同发展,方能走得更远更长.


我本人更多的感觉这好像是一本讲授企业文化的书,当然这也可能与我不是搞营销出身,加之可能被公司的企业文化成功洗脑的因素吧.其实感觉本质的东西,还是离不开做消费者导向这个话题.同样,凭着良心做产品,可能需要成功的时间很长,但根基深厚,就不会受市场风吹草动的影响波动.毕竟,好的东西,好的产品,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卖得好不好,你的产品有没有价值,受不受喜欢,这些都是靠市场去检验,都需要靠消费都最终去检验.如同"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样,未来的产品生存,企业的生存,需要拿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来,让其认可.才能更好的创造品牌.尤其在这信息泛滥的年代,消费者对你产品的一丝怀疑,足以让你巨船翻覆,永世沉没.在中国,这样的案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而且有增长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凭着良心做企业,做产品,这应该是铸就品牌的最基本根基,难道大家都不理解吗???做企业如做人啊!

说实话,我其实还真的很难从书中体会出什么营销的决窍之类的东西,也可能是因为我水准问题吧.只是书中的一些模型,概念让我感觉很新颖,觉得比较形象地一些相互关系描述出来了.


查看更多...

分类:读书&想法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