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8-03-20
花了两个月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啃完,感觉更像是一本教科书。
大多数走向消亡的公司,事先都有很多迹象表明它们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然而即使有一些人曾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它们还是没能引导起足够的重视。组织作为整体不能认识到某些危险正在降临,不能理解那些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没有形成其他行动方案。
学会观察缓慢、渐进的过程,要求我们放慢自己忙乱的脚步,去注意那些细微的,以及戏剧性的变化。如果不学会放慢脚步,去察觉那些常常是最危险的渐变过程,就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的命运。
最深层的洞察力来自于意识到问题的产生以及改进的希望,这取决于思考方式。以就事论事为主导模式的组织,是不能持续进行生成性学习的。我们需要结构性或者系统性思考的概念框架,也就是发现影响行为的结构性原因的能力。仅靠创造未来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所有创造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的,没有约束条件就没有创造。
进行任何个人成长的修炼都应该是自愿的过程。不能强制任何人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强制手段一定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组织机构如果过于咄咄逼人,强制推动大家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就是遇到很大的麻烦。
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组织。没有真心渴望的目标,大家就没有奔头,维持现状的心态就是压倒一切。愿景能够帮助建立支配一切的总目标。
2017.02.20 同沙生态公园
作者:admin 日期:2018-02-20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8-02-01
这本书的内容一小段一小段的,看起来有点不太适应。满满的套路感。
向“大众”借力
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深深认同的人,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也就是从众心理。
“小众”的反作用力
人们总是愿意与自己所属的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同时与不愿与之扯上关系的群体划清界限。因而,如果不鼓励某种行为,就把这些行为和受众们不想要的身份联系起来。
非常态VS常态
每个人心中的社会规范标准是不一样的,用违背对方的社会规范角度去规劝,更容易获得说服效果。
强大的环境暗示
“破窗理论”是指微小地违背社会规范行为,会对其他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改变环境比改变人的想法更容易,所以应对之道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别人在遵守规则。比如在一个单位里,如果多数人桌面是乱的,原来爱干净的人的桌面也容易变得凌乱。如果多数人桌面整洁,原来不太爱干净的人的桌面也会变得更为整洁。环境整洁了,整体工作效率会相应提升。
改个名字,改变一切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字,即便是再嘈杂的环境中,只要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注意力立马就会被吸引过去。在心理学领域叫“鸡尾酒会现象”。所以在和人沟通的时候,清楚而多次地提到对方的名字会让对方更重视,这也是为什么群发祝福短信大家都很讨厌,而点名祝福的短信,再短也会受到欢迎。
如何化敌为友
当你希望鼓励大家联手合作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到大家共同的身份上,找到共同点。比如球迷多数都支持自己省份的球队,有时吵得不可开交,但当踢面对国际赛事时,因为同是中国人的共同身份,却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预测他人的喜好、渴望与需求
我们总是高估对某一个人的了解程度,因为一方面对方的喜好随时间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关系固定,导致不再用心挖掘对方的喜好。所以不管是老朋友还是老客户,都别用老眼光去看一个人,有必要不定期安排一些非正式沟通机会,促进彼此的了解。
主动承诺的力量
承诺和一致性原理——人们更愿意去履行自己许下的诺言。给团队分配任务的时候,让成员复述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会使任务得到更好的执行;活动邀请信息中让对方回复“好的”、“收到”会使活动出席率更高。
承诺要行动,要公开
公开许下某项具体承诺的人更有可能去行动,可以做提示牌、徽章之类的提示物,来提醒他们做出的承诺。在工作中可以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公布出来,对推进工作进程效果更好。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作者:admin 日期:2018-01-30
2018.01.14 2018 厚街半程马拉松
作者:admin 日期:2018-01-15
2018.01.07 2018 厦门马拉松
作者:admin 日期:2018-01-09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8-01-08
以前看村上春树的书,看不懂,这本书我看懂了。
以前没跑步前看别人跑步觉得是疯子,现在自己跑步,别人看自己是疯子了。
"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们才能从这过程中发现自己活首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才能最终认识到(如果顺利的话);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中的流动性的东西。——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去跑步?跑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起初去跑步是为了释放压力,但跑长时间了变成一种习惯,似乎与压力没多大关联了。只是觉得想跑的时候就去跑,想跑多点就跑多点。跑步的时候,尤其是越野的时候,整个人的心情是最开心,人也是最放松的。似乎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杂念,只想享受这貌似不会简单轻易达到目标的过程。
跑步的人是孤独的。有时,甚至去寻找或刻意享受这种感觉。像我这种不太习惯趋炎附势,不喜欢扎群的喜欢独处人,选择了这样一项运行,不知是自己的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这书感觉是迄今为止看到写得与自己性格最最最相近的一本书。
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我觉得我也是这样一个人。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私心锋利的双刃剑,保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