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IT战略和IT部门的绩效考核
作者:admin 日期:2014-09-22
如何判断IT战略是否有效进行?
我们认为不仅仅要对IT战略进展和执行的状况进行评估,同时也要进行对IT部门的绩效考核。通过定期限实施上述评估,能够确认IT战略的进展和状况,同时把握IT部门的能力。
CIO应定期评估IT战略的执行状况以及IT部门的绩效,并向经营层和业务部门进行汇报。也就是说,CIO通过这种形式,能够确认全公司的IT战略达成、执行情况,当产生问题或者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也能够与经营层和业务部门共同解决。
很多企业都会就IT部门对经营和业务的贡献度进行定期考核,在CIO交接时,为了把握IT部门改革的必要性,通常也会进行相应的考核。
IT部门的绩效考核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对IT部门的活动成果,即IT资产的考核,以及对IT部门的活动本身,即业务的考核。
对IT资产的评估
《管人的真理》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3-12-31
《精益创业》读后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3-12-10
简介:
《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内容简介: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创业兴盛时代,但无数创业公司都黯然收场,以失败告终。精益创业代表了一种不断形成创新的新方法,它源于“精益生产”的理念,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先向市场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在不断地试验和学习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方向。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最好能“快速地失败、廉价地失败”,而不要“昂贵地失败”;如果产品被用户认可也应该不断学习,挖掘用户需求,迭代优化产品。这一模式 不仅针对车库创业派,对于全球最大企业内部的新创业务也同样适用。
这应该是2013年读的最后一本书了。今年的读书目标没有完成,对自己真是有点遗憾。 不过,最后一本书应该是今年读后感触最深的一本书。当然,这本书也是今年的热门书,饱受好评。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存在着诸多的困惑。苦于没有人手,没人团队,没有基金,甚至于也稳定的时间也没有,更无所谓有没有产品了。我想,每一个男人都有萌动的心,那就是一个颗创业的心,希望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不要说成就千秋霸业,至少可能做到江湖有俺的传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学习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3-10-15
认真系统地看了这本书,让自己对云计算理解得更深刻透彻一些,如果本书能有相关国内云计算厂商的产品架构讲解就更好了
1.理论篇
概念
由来:电厂模式->效用计划->网格计算->云计算
特点:超大规模 抽象化 高可靠性 通用性 高可扩展性 按需服务 廉价 自动化 节能环保 完善的运维机制
影响
云供应商:订单大量增加
软件开发商:推广和销售软件会越来越简单
服务器供应商:来自中小企业的订单减少
架构
基本架构
IAAS:
代表:Amazon EC2 IBM Blue Cloud Cisco UCS
1.理论篇
概念
由来:电厂模式->效用计划->网格计算->云计算
特点:超大规模 抽象化 高可靠性 通用性 高可扩展性 按需服务 廉价 自动化 节能环保 完善的运维机制
影响
云供应商:订单大量增加
软件开发商:推广和销售软件会越来越简单
服务器供应商:来自中小企业的订单减少
架构
基本架构
IAAS:
代表:Amazon EC2 IBM Blue Cloud Cisco UCS
《全脑思维与问题分析解决》课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9-17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3-09-03
很长时间没有看相关营销的书,这本书也算是领导大力推荐的。据说,也是大老板推荐的。花了一个星期看此书,感觉还是有些许收获。与其它写营销的书籍不一样的是,这本书貌似采用用了口水化的样式来讲述史玉柱这些年的营销心得。不过从他的营销方法来看,貌似与BBK有很多的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我们的行业是教育电子,但其营销性质及产品性质还真有点像保健品那样,所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整本书有点片断式,但话都比较朴实,容易看得懂,明白道理,也比较实用--虽然可能我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不一定够。史玉柱的传奇经历,估计大多数八零后都有所了解,真正能跌下去再爬上来,而且能活得很好的企业家没几个(我所知道的就是史玉柱和禇时建两位)。
我只能按照个人的理解来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归纳了,主要是让自己再加深一遍理解,对于为什么做游戏,投银行这些就只能大致略过了。
关于广告:
1.广告是持续性的投资,不是一杆子买卖
2.最好的广告就是推销广告
《爱和自由》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7-05
说来惭愧,这本书是自己买的,结果到最后,老婆读过了,老妈子读过了,甚至连老头也读完了。我才断断续续地拿起来读,这一读就是两个月。今天终于读完了。
已经做爸爸了,宝宝健康长大,教育孩子就成了头等大事。先恶补一下相关孩子教育的知识吧。老婆到是勤快,买了不少书籍。当爸的以后也要多看下教育宝宝的书才行。
今天刚看了一篇文章《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http://www.dezai.cn/Channel/Life/ArticleShow.aspx?AI=82672&CI=9,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娃娃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俺们就开始了人生的轮回圈。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看完此书,我觉得其主要灌输的思想就是,放开束缚,让孩子自我成长。不要给他带来太多的约束或要求,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他鼓励与关怀,树立起很好的自信与自律感。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要根据宝宝的个性来培育它,而不来根据家长们的意愿来折腾。我们八零后的一代,估计大多数都是在此比较有感触吧。给宝宝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活环境,也许能给他带来很多的好处。
相关的链接: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5%8F%B0%E6%A2%AD%E5%88%A9%E6%95%99%E8%82%B2%E6%B3%95
《阿米巴经营》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4-09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看稻盛和夫的书了,领导推荐了《阿米巴经营》,花了两天的时间认真地看了。比起《活法》更侧重于哲学上的教导外,这本书则更侧重于经营模式的阐述。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思考远大过于对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理解,当然不是说怀疑大师的水平与能力,更多的是结合实践对其模式应用的思考。
说说自己对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一些理解吧
1.阿米巴经营模式整体的理解--在遵行企业制销管研(制造 销售 管理 研发)四大基本的基础上,以公司战略目标或方针政策为目标,将每一个职能部门或者说,以部门或事业部业务闭环为基础,形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核算的小集体,或者说是小工作室,在一个善通人性,有领导力的团队领导带领下,尽可能在销售最大化支出最小化的经营理念上,让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实现小集体的最大价值。--这是我理解的意思
2.每一位员工都是主角---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是走这条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员工持股,全员参与。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在经济利益上让员工公平公正得获得该所得的,同时有一个较好的企业文化作指导(实际上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每个员工在这个企业的共同信仰,大家都是在为之而奋斗),这样才能让员工的价值得到本现,主动性增强。
3.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经营哲学--我的理解更多的是觉得这主要是说一个领导者的影响力,决策力,领导力的问题。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智慧、幽默、乐观、进取、正直、公平、宽容、有爱心等个性品质,必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把其他人吸引到你身边,凝聚在你周围,营造一个活力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可信赖的氛围,并以此来激励下属潜能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
《基业长青》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3-20
1.造钟,不是报时
拥有一个伟大的构思,或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
企业创办人通常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组织,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和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构想打进市场,或利用一次优秀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曲线;并非致力于取得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采取建筑大师的方法,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实质地体现一个伟大的构思,不是表现人格的魅力,不是满足个人自尊或累积个人的财富,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2.利润之上的追求
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象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
核心价值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要了解核心理念是以内在要素而存在,大致不受外在环境左右。
目的是公司除了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高瞻远瞩公司能够体会和达到这样的目的。目的不必独一无二。不同公司非常可能拥有很相似的目的,就好比两家企业非常有可能都坚信正直之类的价值一样。目的的主要作用是指引和激励,不见得是要造成不同。目的和核心价值一样,关键在于真实,不在于与众不同
3.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高瞻远瞩的公司核心理念是基本要素,但是不能光靠核心理念。非核心特质与核心理念的做法不能混为一谈。追求适应和前进时,应小心地保存和保护核心价值,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是可以改变和演进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惟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
“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根本动力是高瞻远瞩公司的基础。
a)核心理念提供一贯的基础,使高瞻远瞩公司可以据以演进、实验和改变,而获致进步,因为明确了解什么是核心,公司更容易在不属于核心的所有事情上追求变化和行动。
b)追求进步的驱动力强化核心理念,因为如果没有持续发展不断的变化和前进,坚持这种核心理念的公司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上便会落伍,不再强大,甚至不能再生存。
4.胆大包天的目标
所有的公司都有目标,但是,只拥有目标和献身于惊人的艰巨挑战不同。后者就像攀登高峰一样。攀登高峰——珠穆朗玛峰就是一种动人心魄的举动,没有“任何声明”只有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刺激进步!
做企业要做到胆大包天必须抓住胆大包天的基本要点:设计目标刺激进步,创造动力促使大家行动,活力四射,具备刺激性、冒险性、令人激奋并愿意为此贡献创造力和精力。
5.教派般的文化
企业围绕着核心理念,创造一种几乎像教派一样的环境。我们把这种环境情形叫做“教派主义”。教派主义也是文化、目标、行为规范、规定标准等一系列教育,在一个企业,不愿意或不符合公司规定标准的人,在公司里通常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书中诺世全让我们想到团结、自制、纪律严明,而不肯或不符合理念的人毫无生存的空间。如果希望拥有授权或分权的工作环境,最要紧的事是规定严明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灌输给经过筛选的员工,同时清除不好的人;对于留下来的人,赋予他们伴随着身属精英组织而来的高度责任感。给他们舞台、给他们自行决定,即兴表演的自由。
6. 择强汰弱的进化
进化论与高瞻远瞩的公司,进化论的核心观念,即查尔斯。达尔文最伟大的见解,在于物种经由盲目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程序而进化。变异就是偶然的基因突变。 经由基因突变,一种物种取得“好机会”,使一部分成员很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在环境变化时,最适合环境的基因变化通常会被“选择”,然后被选择的变化,在基因库里会有更大的代表性,这个物种就会朝那个方向进化,用达尔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增生、变化,最强者生存,最弱者死亡”。
公司择强汰弱是刺激进步的一个机制,3M公司的树形分技演变图及刺激进步机制。3M的处世哲学是:虽然你常常是步履蹒跚地到达目的地,但是,你必须先行动,才能有步履蹒跚。
3M是最好的进化式进步的明证。以下是高瞻远瞩公司刺激进步的五大教训:
一、“试一试,而且要快”
二、“接受必然会有的错误”
三、“采取小步骤”
《IT管理框架》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3-03-14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2-27
最近看的一本书:
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
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
不过话又还得说回来,《大数据时代》是本好书。当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荐,写了好多读后感来表述对这本书的喜欢没看此书之前,对所谓大数据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虽则有了解关注过现在也比较火热的BI,觉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数据,更细致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看过此书后,感觉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数据,而另一前:首眼于数据关联性,而非数据精确性,或许才是大数据与现时BI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时思想方法。不过坦白讲,到底是数据的关联性重佳,还是数据的精确性更好,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下,至少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论,更多的倾向于数据的精确性。看完此书,我心中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大数据?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3-02-01
2013年的第一本书来自于《东吴相对论》的推荐。花了几个晚上不加班的时间,把这书认真地看了一遍。久违的好书,感动!
29封信,29个故事,29个人的人生。没有多余的描述与修饰,只有直白的陈述,贴近你我的故事,仿佛里面的很多章节的情节,在你我身边都能能隐隐约约看到影子。
看了之后,想说点什么呢?却感觉又说不出什么来。每个人在人生最终的时刻迸发出灵魂心底最致深的言语,自我一生的回顾,对婚姻的忏悔,对幸福与感情的追求,对社会人生百态的回顾,每一个人都是令人敬畏的。看他人故事,想自己人生。我们庆幸自己仍健康地活着,也许人生的过程彼此不同,或者甚至于与他们一样的经历。也许我们也处于与他们一样的境地,却始终无法真实地触探到自己心灵的最痛处,彻底的忏悔自己....如《艾滋病人的最后独白》所言:人看似伟大,其实都很软弱与无助。因为,每一个人都不能彻底地了解与认知自己,每一个人面对这世界,更多的是活给别人看,更多是在这世上演译着双重人生,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出人头地,甚至于征服,却不知所为之的付出是在为自己的内心真正在追求什么,获得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和错位的爱》,这几乎是对我们很多八零后这一代自身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戴着一个无形的面具活在这世上,并光鲜靓丽的外表背后,隐藏着多少令人心酸或无可奈何的痛楚?貌似幸福美满的世家,始终也压抑不住叛逆的冲动,掩饰不了背叛爱情的举止-这算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还是亵渎人类对坚贞爱情的定义呢?也许只有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方能更为深刻,
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如果时光能倒流,那世上可以成就更多的伟人,只可惜,这只能是如果。
即便纷纷落尽,繁华消亡,也不能被生活和压力麿平了棱角,做最真实的自己,方能无悔。
《开放: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领导方式》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2-11-01
拿到这本书已经去年的事儿,可真下放在手上读也就是最近这二个月的事儿.今年有些许时间没有好好地静下心来看书了.最近反醒了一下,再忙再累,还是得抽点时间来读读书.一来弥补隐隐再再的知识空虚感,二来上自己少对着电脑,权当换脑运动吧.
慢悠悠地把这本书看完,看的过程总感觉这书有点不适合.觉得可能更适合正在做领导的,或者主管人力资源的同事来看.里面更多的是讲在如今社交网络化不断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当中,如何去规范和管理社交资讯在企业和网络中的应用,并在其中产生业务价值的方法和决策.同时,也在领导管理方式的转变方面也做了相关的阐述.
因为跟我现的业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没有很认真去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只能说是囫囵吞枣一样的读了这本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2-04-28
很好的一本书,感觉很有收获,最近大半年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去看的一本书.没有死板的教学式说教教,更多的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分享,感谢作者苏杰的宝贵经验.我的职业经历跟他有点相似,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却在毕业后从事了软件开发的工作,到现在的信息化,累并快乐着.
虽然自己到现在仍没有做产品经理的影子,但跟以前相比,看过这本书对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尤其是互联网的产品研发有了大致的了解.公司也有应用PLM这样的研发IT平台,但感觉味道更重的是项目管理,所以也没花太多的心思去熟悉和了解.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对下面的一些问题有过一些思考
1.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般在做产品研发过程中,感觉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的支撑,或则说以个人观点来看,产品研发管理中就包括了项目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远远大于项目的生命周期.产品经理的职责也远比项目经理多得多,项目经理可能更侧重于项目的进度,资源分配,质量把控等事务性的东西,而产品经理则更侧重于前端的策划,需求及设计,同时通过项目经理去管控产品的实现过程,在产品研发出来后,还需要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管理.
2.产品研发的需求收集是如何进行的?跟项目管理中的需求收集有何不同?
你我已逝的青春
作者:admin 日期:2012-03-30
人到三十,是个人生的结点.步入年头,就面临一堆又一堆的事情.烦躁和焦虑的心态此起彼伏.工作的不如意,好在有生活中家人背后默默的支持,仍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焦虑的心还在,无奈的抱怨也还在,可这都似乎于事无补,反而把自己搞得更封闭,更沉闷了.
我想不能再这样下去,面对繁杂的工作,再有怨言也只能伤害到自己,还是得需要调整自己.
把下载到机子里已N长时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给翻了出来.
当你在对别人回忆的青春唏嘘不已时,那代表着你的青春,也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当你仍在谈青春的时候,你会在同代人的面前,显得幼稚了.
青春无价.
仍是台腔十足的小片,喜欢里面的人直来直去的率性,看他人故事想自己往事.蛮简单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太多浓妆艳抹的影幕,却勾起了像我这样八零后一代的许多人的回忆,似乎影中的人物就如同当初初高中的自我.简洁的即是最好的.看过之后,感觉有种想笑又笑不出,想哭又不好意思哭的感受.那是初高中的自己吗?那段经历似乎就是自己的经历吗?跟单纯幼稚的那个你对比,现在的自己有多大的改变?
我想不能再这样下去,面对繁杂的工作,再有怨言也只能伤害到自己,还是得需要调整自己.
把下载到机子里已N长时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给翻了出来.
当你在对别人回忆的青春唏嘘不已时,那代表着你的青春,也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当你仍在谈青春的时候,你会在同代人的面前,显得幼稚了.
青春无价.
仍是台腔十足的小片,喜欢里面的人直来直去的率性,看他人故事想自己往事.蛮简单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太多浓妆艳抹的影幕,却勾起了像我这样八零后一代的许多人的回忆,似乎影中的人物就如同当初初高中的自我.简洁的即是最好的.看过之后,感觉有种想笑又笑不出,想哭又不好意思哭的感受.那是初高中的自己吗?那段经历似乎就是自己的经历吗?跟单纯幼稚的那个你对比,现在的自己有多大的改变?
《重塑IT价值》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2-02-27
这书看了一遍后,为了让自己能加深点印象,又看了一次,同时还是需要把自己觉得很在理的一些东西记下来.
在企业信息化这行道上也有四年的摸爬滚打的经验了,也一步一步地随着公司的成长,慢慢地见证公司IT信息化的一步步前进.从以前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硬件软件慢慢部署实施,从以前的几个人到部门现在的二十几个,从以前只有网管,到现在的软件,硬件,业务流程分工,都是整个部门团队努力的结果,也包括了领导的勤奋汗水,带领着我们一帮年轻小伙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作为全程参与公司信息化历程的一分子,走过来的路回头再看看,也有时感觉到唏嘘不已.
市面上很少有那么一本书去详细或系统地介绍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方法论,实施论,更多的是偏重于某些行业软件,某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的书,或则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类的书籍,也很无意中发现了这本《重塑IT价值》,认真地阅读了一下,书的前半部分讲得比较中肯实在,后半部分总感觉到有那么一点软件的味道.---这仅是个人感觉吧.
总体来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企业信息化,并不是如大家所想,如大家所说那样,只是单纯地上个软件系统,或是搞几台电脑就是IT化了.很可惜的是,大家都觉得信息化很重要,越大的公司才能感觉到IT的重要性,相反,一般的公司受限于公司的成本,往往在信息化投入中都是精打细算,小打小闹,有些时候也觉得似乎上了系统跟不上系统没什么两样.也正于如此,很多企业本身在做一些IT项目实施的时候,只花钱却很难调动业务的积极性性,到后面结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得到的结果不是想要的结果,慢慢就形成恶性循环了."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之类的名言,我想,也大致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而产生的吧.
有一个领导力的CIO,领导一个高度执行力,对业务跟IT技术都熟悉的同时又有良好沟通能力的IT团队,加之有效的IT项目管理,一个企业信息化的项目才能很好地走下去.不过说的容易,做的难.单纯走IT技术路已满足不了企业业务灵活变化所带来的IT需求变化的需要,同时,没有良好的与业务部门打交道的能力,就容易在信息化过程中增加很多需求不确定的因素,往往业务部门想要表达的是这个诉求,IT人员却理解为另一个需求.
企业中的IT部门,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专门搞系统的部门,做得好的是一个企业的决策部门,做得差的只能是一个被动服务的部门.越来越多的IT部门会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的职责承担起来,并与IT平台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结果.上一个IT平台,就需要对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优化,就需要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一个提升,这样的IT项目实施起来才会得到管理层或决策层的支持.
《架构实战-软件架构设计的过程》读书笔记
作者:admin 日期:2012-02-14
身为公司的系统架构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我真正的职责是什么.实际上,在工作上,跟架构师的角色对应的任务也不多.更多的是项目的实施,代码的开发,当然.系统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没有本书中所罗列的这么详细,这么复杂.分工也没有这么清晰.毕竟咱们不是IT公司,更多的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
看过此书,对架构师的概念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架构师是干什么的,是靠什么吃饭的.架构师与项目经理的区别在哪里. 每每做系统,做平台时,更多的只是三层架构,很少考虑其它因素,素不知架构架构,这两个字的满园大得很,用句不地道的话来说:这趟手很深,没两把刷子,还真玩不转.好歹也算是混了一个IBM高级架构师的证书,看过此书后,只能感觉自己只略知皮毛而已.
很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看书时一些笔记,同时找了一下电子版,希望各位喜欢,个人建议还是花点钱买本实体书来看看.
《感官品牌》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1-11-29
已有几个月没有好好地看一本书,写一写读后感了.越不看书,心里越虚,越害怕信息滚滚的互联网时代,会在冷不丁的一个时候把自己给淹没掉了.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未来品牌推广的多元化,或许国外又比俺们们领先了一步.当然,似乎国内也有很多名企越来越重视感官品牌的推广方式了.比如一些酒店的气味之类的.书里更多的可能是强调感官品牌的价值及重要性,而少了些许如何去实行,去实现.我个人以为,更多的是对品牌无形价值的增强,奢侈品在这种推广手段上估计走在前面.比较认同的是,如果一个品牌能做到如同宗教一样,几乎能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话,那这个品牌确实有巨大的威力所在,如苹果,如乔布斯所在.大品牌泛滥成灾的今天,个性化,差异化,与众不同,都是每个品牌刻意去追求者的卖点.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如今不能仅仅靠你的实体,也需要有更多在感官上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同.这些年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用户体验,或许也应该算是推广品牌的一部分要素吧.
做得最成功的品牌是宗教,他可以让人一生追随,让人情感相依.如今的品牌推广,更多地是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诉求的同时,能与消费者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动,能与消费都有一种归属感.或许产品本身并没多大功能,更多的确实是感官上的成就感,一种拥有的自豪感.快速成长的品牌始终缺少一种底蕴,有点像速食文化一样.啃过了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一点耐人寻味的价值,所以路走不远.成功的品牌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历史积淀,比如可口可乐,比如KFC.特别是在现代快餐文化充斥的日子里,这点显示尤为重要.
一些文摘如下,与大家分享:
无论是品牌还是广告,都有要想方设法进入已经被无数信息塞满的大脑,你也许很难想像,我们的大脑十分擅长过滤无关紧要的信息.情感受通过感官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能与消费者寻情感联络的品牌比共它更重要.
一个品牌应该努力创建一种消费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类似于球迷的那种狂热,甚于从某种程度 上说,像一种宗教信仰.
《钢的琴》--想说点什么
作者:admin 日期:2011-08-26
今年看了这么多片子,感觉也就只有这部片子让我感觉有写感想的冲动,也可能和此时的心情有关吧.片中的黑色幽默更多地则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每个人似乎都卑微地生活在一个暗淡的环境中,对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影响虽有反抗,更多地则是默默地接受,甚至于绝望.整个故事甚至于有点阿Q的感觉,但可贵之处真的在于敢想敢做.将造琴故事上升到一个高度感觉是个空话,也可能是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寄托,对寻找在困境中挣扎的对自己的一点点安慰,对昔日遗失的美好的一种回味吧.
陈桂林造好了钢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因为女儿已经知道谁更有钱,谁更有好的物质弎,已经知道钱的力量.汪工勾画了烟囱的未来构想,也没有保住烟筒,因为他只是个小人物,没有说话的权利.在这说权势权贵这些东西毫无意思可言,小人物的生活更多地是来源于真实的黑色幽默,更多地是自嘲般的开玩笑.我觉得陈桂林更庆幸或者说更幸福的是,有一群默默关心的,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兄弟们,敢说敢做,更多的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行动支持,实打实的人文关怀.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能对朋友能说到做到,真正的关心大于口头很浮夸的谦让套词呢?影片没有像其它片子那样去对陈桂林及女儿的刻意煽情,但整个事件的起因无非也就是为了这个小女儿.一大帮子生活窘迫的男人们,为了一个兄弟,就这样给干了.
面对现实的无奈,也只有去实践,去行动,方能有真正的结果,空想,等待,祈求别人的恩赐更多则是让自己更颓废.有些东西,触手可及,却又感觉无奈.很佩服这一帮子人,敢想敢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结局不一定是好的,但那总比空等来得强些,让改变发生.很不合适宜地把某牌子的口号给用过来了.
说这片是喜剧也罢,悲剧也罢.小人物卑微生活中真性情的表现,黑色幽默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沉重和感伤.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读后感
作者:admin 日期:2011-08-24
就在快要看完此书的时候,刚刚传来了乔布斯离职的资讯,一片哗然.媒体纷纷撰文议论,股市中Apple也迎声下降.乔布斯走到今天,基本上是大家意料之中,却又有点深感意外的事.
一个狂人,怀着改变世界的一个狂妄梦想,带着一群同样狂傲的人,开创着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你甚至可以用稍为粗俗的语言来形容这样一个为着一款追究细节无节制而要求改来改去变幻无穷地产品,容不下一点别人意见的人.但是,他成功了,他毕竟成功了.桀骜的个性铸就出来的产品也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惊世骇俗的.纵观IT各大巨头企业,也只有苹果能做得到,产品的成功与一个企业的CEO如此的紧密关联,产品的设计可以容纳如此的个性.当然,个性的纵容,不是随意的.乔布斯的超乎常人的设计与用户体验的想法,让苹果公司的产品让世界为之疯狂.
要做到他这样有独特魅力的领导,靠的是什么呢?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超难搞的偏激狂,偏执狂,可是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让其下属有超强的执行力,不管他的命令是多么地疯狂,有时看起来是近乎无理的要求,都能让属下执行下去.乔布斯第一次离开苹果前的时候,那时的苹果不像是一个企业,更像是所有人围着一个陀螺转的小工作坊,也许是离开苹果自己做创业的那个阶段,让乔布斯有所领悟,致使在重返苹果之日起,带给企业不仅仅是个人的魅力影响外,也不断地接受着企业规范的运作流程,让整个公司的运作不断的完善差规划.
试看所有的大企业走过来的路子,一个企业在成长发展的阶段,需要一个灵魂人物能独挡一面对所有的决策进行拍板,哪怕这个决策是对的还是错的,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承担.乔布斯在苹果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一个公司也存在着信仰,需要一个大家都觉得能依靠的人,似乎能拯救企业的人,而这个往往就是企业的创始者.微软有Bill Gates,Goolge有布林,FaceBook有马克·扎克伯格.为什么斯卡利不能成功,为什么阿里梅奥最终被Fire掉.因为苹果如果其它企业一样,那企业里流着创始人的血液.把他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孩子去看待.
很难说对乔布斯有什么崇拜之意,可能更多的是佩服他对时代感的把握,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太强的个性,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忍受的.第一次离开苹果的他,也是因为个性所致.第二次创业的经历,让他经历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波折,也因为这样,也为他重返苹果后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积累和实战演绎.
这人还是需要点运气的,确实有时是那样的:时光比眼光更加重要